2018.11.07

惟和講堂

通過籌辦學校對華人教育提問|李一諾「在全球視角下看實驗教育的下一步- 一土學校的思考與實踐」講座紀實

有別於功利化的教育流行,一土學校希望能夠培育出內心充盈的孩子,這次講座邀請一土學校創辦人,同時亦具備孩子母親身份的李一諾前來,為大家講述他對國際教育的看法、在教育現場的實踐行動,以及在未來邁向教育公平的理想遠景。在講座中,我們不僅看到一位母親對孩子的愛與殷殷期望,也看見一位專業經理人將企管思維導入教育,為教育界帶來一番新氣象的奮搏與努力。

一土學校的一個體系、三個中心。

一土學校不僅扮演學校,更有一個體系三個中心的支持,首先以教師和學生為中心,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教師職業發展和支持體系,重構教師專業發展與個人成長。建立教師職業發展體系,讓企業級資源投入教師團隊的職業發展,藉此獲得滿足感與認同感。進行企業級學校管理和運營,以強大的企業級協作和管理體系,搭配IT系統支持,為一土的高效運營提供保障。最後是讓學校成為社會的中心,以學習共同體的模式,借助一土IT平台,連結社會各方的力量,讓學校成為社區的中心。

教育,是一個生態的問題。

李一諾認為教育是一個生態的問題,非一所學校或一人能夠改變,以他的經驗來看,目前中國教育體系有兩個比較大的問題是,一是教育驅動,學習者傾向為知識的接受者,家長則是教育的服務購買者,現在選擇學校大多是委託的行為,將教育行為全權交付給老師或學校處理,這樣的心態並不健全。二是體系封閉,老師在教育服務的提供過程容易感到疲憊,經常受到社會精英的批判,他希望一土學校能夠讓孩子變成內心充盈的創造者,家長則作為終生學習的同行者,老師變成有充分職業支持的創造者。

教師應該是深具專業的職業,基礎教育應與社會教育相聯繫。

在演講現場,李一諾提了一個問題,「如果學校是我們的未來,那麼教育孩子們的人是否足以擔任這個角色?」目前中國教育資源除了城鄉差距外,更有薪資低迷導致人才出走的問題。他認為學校不僅提供著教學的服務,同時也懷抱著孩子的未來,因此基礎教育更需要與社會教育連結,讓學校成為社區中心,使社會資源得到有效的運用,藉此讓孩子將課堂所學知識做緊密的學習體驗。李一諾指出,道禾三代塾即是學校與社區連結的先進教育思維。

社區型教育能夠幫助單一家庭教育,更好地面對孩子的問題。

城市工業化,過往以村落為型態的群體教育轉變為單一家庭面對學校的單向教育,而工業化的家庭因為生活習慣改變,往往由母親獨挑大樑扮演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李一諾認為教育應該是社會行為,將學校做為社區中心,不僅能夠結合社會資源,協助小型家庭的教育分壓,更能提供學習者作為實踐知識的場域。李一諾並言,三代塾無論是理念或者實踐行動都是特別先進的,也更符合人性,就如那句非洲古諺,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也曾說過:「教養孩子不只是一個家庭本身的責任,而是整個村落,整個社會要一起來彼此幫忙的。」

提問,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席間有家長詢問如何讓孩子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李一諾表示,解決問題誠然重要,但他更看重「提問」的能力。現今中國的孩子特別擅長回答問題,卻不見得懂得提問。他以自己於蓋茲基金會任職的經驗為例,他表示蓋茲基金會便擅長提出各種問題。最近,他們就提出了農村的淨水問題。農村沒有地下管道,各種廢水、排洩物都排到水渠裡。很多人問的問題是我怎麼樣逃離農村,我怎麼到城市找份工作,蓋茲基金會卻是舉行一個創新廁所大會,做無水廁所。他表示培養孩子觀看世界並提問是重要的,做一個別人不問的問題,你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行動。同時問題亦反映了孩子處於何種思考階段,通過提問學習在解決過程中汲取更多必須的知識。

家長做得不好,可能是教育孩子路上最大的障礙。

一位老師從大學畢業後,除了將自己所學應用於教育外,他所要面對的挑戰不僅僅只是教學,更包括孩子家長的溝通。教育不僅實行於學校,更在涵蓋了學校以外的家庭教育,因此家長的學習也是一土學校相當重視的課題。我們已經可以從許多資料知道孩子與成人、教師之間的關係,是孩子未來成就非常重要的基礎,所以無論一土學校或者道禾教育都有不同主題的workshop、家長成長課程的推廣。李一諾認為家長成長課程若做得好,家長不僅能夠認同學校教育,並且在課餘協作,使教育工作更能事半功倍,成為相當大的促進力量,反之則將成為教育路上更大的阻礙。

用三個層次的活動設計,幫助家長自我成長。

家長的學習已經是當代不容忽視的教育趨勢,但是面對琳瑯滿目的資訊,家長又該如何選擇呢?李一諾建議我們可以由三個層次來看。第一是技術的層次,參與不同的家長成長課程、工作坊,能夠幫助家長創造更多與孩子對話、遊戲的空間;第二是退後的層次,李一諾言教養是不斷後退的過程,通過退後讓孩子能夠越來越獨立;第三層次則是溝通,溝通不侷限在親子之間,他認為做家長也需要一個良善的溝通管道來支持,這對家長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因此一土學校與道禾三代塾都成立以學校為中心的社區,希望讓家長有歸屬感、精神上的支持,建立信賴感。

對國際教育的狂熱,並未對應到真實的國際地位。

在麥肯錫工作的經驗中,李一諾發現在麥肯錫晉升到合夥人的夥伴,中國只有兩個,印度卻有一百個,而且來自印度的合夥人都是在印度受本科教育。這讓李一諾感到非常詫異,現今中國大力倡導國際教育,三四歲的孩子就開始學習英語,國內對國際教育的狂熱,卻沒有對應到實際的國際地位,即使經濟實力遠勝於印度,但活躍的人才卻是遠遠不及印度。他認為所謂的國際化不僅是英語好,倘若你曾經與印度同事共事,就會發現英語能力不是鑒定國際化的第一標準,而是你有沒有更多的見解與熱情,而非表面的語言問題。

用別人聽得懂的語言,說自己的故事,就是國際化。

我們現在所認定的國際教育,大多是從國外移植而來,卻不曾真正擁有屬於自己文化的教育系統,中國曾經歷文革時期,對於五六〇年代而言,他們是被耽誤的一群,他們可以反思但對教育的想法仍是功用化的,因此對於自身教育與文化的爬梳與探索變得更難一些。在台灣保留了一些傳統文化的精粹,他認為是特別好的,能夠用別人聽得懂的語言,說自己的故事。教育是不斷去蕪存菁的過程,需要不停地探索,無論是一土學校或道禾三代塾都是在提出問題,對教育叩問,希望藉此找到根深文化,盛開國際,屬於華人的真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