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30

惟和講堂

孩子齊行動,世界大不同|許芯瑋,《你的力量超乎想像》講座回顧

看似日常的一次課堂教學經驗,卻讓許芯瑋不禁審思教育的本質是什麼?他從印度河濱學校校長的一場演說中發現了令人驚豔的教育行動,並且積極地引進台灣,自己更成為了「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DFC」的臺灣發起人。他鼓勵孩子發現問題、想像情境,讓孩子學會自己找出「I CAN and I DO」的力量,在講座中也帶來許多讓人為之振奮的學校實驗案例,讓我們看見孩子的成長在家長、師長的循循善誘之餘,其實可以學習相信孩子們亦具有擁有獨自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許芯瑋老師

  • 103年度「十大傑出青年」
  • DFC(Design For Change)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臺灣發起人
  • 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理事長
  • 第一屆關鍵評論網 未來大人物

許芯瑋,獲選103年度「十大傑出青年」,DFC(Design For Change)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臺灣發起人,目前擔任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理事長。以身為 DFC 全球夥伴和「第四個傻瓜」 為榮!受到 DFC 全球發起人 & 印度河濱學校校長瑟吉女士的 TED 演講啟發後在臺灣推動DFC,希望它變成臺灣孩子一生必玩過一次的活動。

不願面對的真相,孩子真實的想法。

在閱讀許芯瑋的訪問稿時,總是會出現為什麼決定離開穩定教職的問題,這個題目也在講座裡得到解答。有次許芯瑋邀請學生在白紙左邊寫下全球暖化的原因,右邊則寫下針對這個問題可能的解決辦法。學生們反應熱烈,紛紛寫下可以關電風扇、冷氣、投影機等節約能源等行為,言猶在耳,下課鐘響孩子們卻迅速離開,投影機開著、電風扇開著、冷氣也開著。許芯瑋詢問還留在教室的英語小老師為什麼大家都急著離開教室,沒有關掉不再使用的電器電源,他卻回應:「老師,這不是寫給你看的而已嗎?」原來,孩子在課堂所學的知識只是在應付老師,知道和做到是兩碼事。於是,許芯瑋選擇暫別教育現場,尋找另一條教育的路徑。

教育不靠天意靠設計,《三個傻瓜》的印度河濱學校。

2010年,許芯瑋在TED頻道裡找到《三個傻瓜》電影裡的真實場景:河濱學校(Riverside School)校長Kiran Bir Sethi女士的演講,該場演說不僅為他的教育理想找到出路,也讓他在深受感動之餘重拾執教的熱情。Kiran Bir Sethi在演說中提到,孩子從爬行、坐下、走路、跑步到說話都充滿了「我做得到」的本能,大人卻在孩子學習過程中經常性忽略這些特點,因此DFC以簡單的四個步驟:「感受、想像、實踐、分享」,讓每一位孩子建立我做得到的信念,同時覺察自己有能力參與甚至影響這個世界,這就是教育者所能給予孩子的最好禮物。

Design For Change, I CAN.
我可以,我做得到。

DFC之於學校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一個教學的場域,更以此為基礎嘗試將其教育精神推廣至世界各地。2010年許芯瑋在台灣推動DFC的創意教學行動,2015年聯合國發佈了永續目標,列項十七個世界需要一同解決的問題,其一就是DFC的挑戰,它不僅嘗試為全球的孩子建立一道知識到行動的橋樑,透過課程設計(Design)告訴孩子課堂所學的知識能夠應用在哪裡,並且真的能夠改變身邊所發現的問題,而不只是滯留在紙上談兵、空口白話,更讓孩子藉此學會團隊合作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DFC的三個行動設計思維
以人為本、積極合作、正向樂觀。

在本次講座裡,許芯瑋也為現場教師及家長帶來DFC的活動體驗,他邀請大家透過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先讓大家透過觀察來為夥伴量身打造初版水壺設計圖,再經由訪問、整理需求等方式發展出次版設計,最後才與夥伴分享兩版設計圖的前後差異。讓參與者在活動過程中體會到以人為本、積極合作與正向樂觀的三項思維,無論是多為使用者著想,將心比心的思考模式;主動傾聽、樂於分享的積極合作;抑或學習改變,理解改變是解決問題的歷程的正向樂觀心境,都能讓參與者在這樣的行動裡學習到更多知識以外的東西。

讓孩子成為影響世界的一份子,不假他人,只靠自己。

教育路徑五花八門,條條道路通羅馬。DFC的全球創意挑戰行動是將知識化為行動,讓這群孩子真正擁有參與甚至影響世界的能力。教學者或家長也能通過活動的設計,看見不同孩子的天賦與創意。成就感是學習的重要激勵來源,而這股能量並非天外飛來一筆或是由外部強加的肯定,而是孩子藉由群聚合作、結合不同的生活經驗,不假他人憑依自己思考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進而成為其學習的動力,如彰化南郭國小幫助彰化火車站移工的翻譯行動都是很好的實踐案例,未來甚至全台灣車站都會有五國語言的翻譯指示與說明,或者道禾的工坊與行者課程實踐等,這些都是孩子實際參與世界改變的一種面向國際、立足當下的嶄新教育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