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4

節氣生活

穿越桃花村,與最美的聲音相遇|桃花源境後記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此口無它,便是道禾三代塾,一所期盼三代人得以在此共生、共學、共享的城市型人文生態耕讀村落。

開火祭灶,村落初起。

火,是文明的起源,亦屢見於東西方神話傳說中,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天火,而燧人氏鑽木取火,使人類終於掙開茹毛飲血的生活,就此展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人們對火的敬仰,也在日常儀式中被表現出來。安灶,是華人入新厝的第一道儀式,不僅藉此滌穢,也迎來讓村落和諧興旺的灶神。

一口灶擔負了一家子的食祿,也是入住新宅必須面對的第一道關卡。除了傳統儀禮,道禾更重視的是那份團聚的情意,通過起灶聚集家族三代,孩子們搓揉湯圓,大人們交換生活瑣細,再迎來長輩為家族祈福,求來年圓滿、平安祥和,在儀式復刻之外,道禾具現了華人群聚於廚房,團團而坐的飲食文化。

良田美池,村舍款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武陵人初訪桃花源,漁夫邀請他回家備妥酒食相待。豐盛的食宴除了表現出主人的熱情與好客外,藉由料理也表達了土地的恩賜與物產豐饒。這場桃花源家宴,由高雄餐飲大學陳寬定老師領軍,以花點題,將落英繽紛入菜,通過兩地教育場域共鳴出色香味俱全的餐桌藝術,為即將到來的心心南管樂坊做足了身心的預備。

席間更有師承陳明章的高閑至老師以月琴帶來首首動人的台灣民謠。他說,月琴給人印象總是哀傷,通過對音階的改良與歌曲的重新演繹,不僅藉此傳承美好樂理,更想給予新的世代接觸的動力。婉轉歌聲不僅召來三代人共鳴與合唱,席間美食依此而相得益彰。所謂「每值花辰月夕,輒置酒宴賞」亦復如此。

花見南管,清平天籟。

禮,是行為道德的規範,而樂能夠調和性情、移風易俗。道禾講究禮樂,不在形式,而在精神。此番表演特邀日後道禾三代塾駐校藝術家王心心老師,率領旗下心心南管樂坊跨界演出《桃花源遊境——花見南管》,以桃花源境為題,通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點出道禾三代塾對於未來學校生活發展趨勢的願景。

食宴暫歇,樓台上洞簫悠悠吟詠,以聲音為線索,預示著即將到來的演奏與場域。孩子們以燈為信,領著每一位塾人前往惟和講堂,通過白沙曲徑與節氣園林,也穿越至農暇時以歌為樂的年代。坐定,友馨老師領著彼此品一碗茶,聆一把琴,通過茶樂雅集沈澱適才浮動的思緒,也藉此儀軌將身體與心靈合一。

王心心老師自簾幕走來,徐徐前行。光啟,南管之夜正式如群花競放,《園內花開》、《春光明媚》、《幸逢是春》、《趁春光》、《梅花操》…詞句雖短,音調卻是層層疊疊而悠揚不止,絲竹表演者相互感應又相互提攜,共諧共構成一唱和之境,霎那,所有聽眾彷彿墜夢而隨音遊園。

文化傳承,三代共學。

音樂是一個民族重要的文化載體,通過世代傳承融入當代社會的文化與歷史,而自然表徵出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蘊。南管音樂不僅保存了漢、魏、唐、宋以來的音樂特典,更在二〇〇九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無形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傳統與現代如人行走,一腳在前一腳在後」惟有真誠地面對自我與文化,方能更如實肯定他者文化。王心心老師所帶來的南管音樂,不僅有著她對南管的經年琢磨,也有其嘗試跨界的藝術結合,她的動人之處不僅僅在其化音為心、化樂為性的生命修為,更在她致力於傳承南管音樂的努力。

傳承是必然需要重視的,道禾設想了一方無疆界、無年齡之分,屬於三代人共生、共學、共享的一座現代書院式人文生態耕讀村落。長者得以傳承自己獨一的生命經驗,少者得以在先進身旁敦敦學習,三代人得以在此自然孕育生成真善美的生命印記,今夜,王心心老師帶來的演出,為此做了最好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