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1
道禾新知

生態教育是什麼?生態教育課程如何影響你我和孩子的發展?

生態教育是什麼?生態教育課程如何影響你我和孩子的發展?

近年來,許多家長憂心孩子過度依賴3C產品,卻越來越少接觸大自然。對現代家長來說,走進自然不再單純被視為一種休閒活動,而是教育中不可欠缺的單元。「生態教育」不僅能夠幫助孩子找回學習的熱情,也回應了正逐漸走向極端氣候的時代環境挑戰。

美國作家 理查洛夫(Richard Louv)在《失去山林的孩子》書中即提醒我們,現代孩子正面臨所謂的「大自然缺失症」,也就是缺乏與自然的互動,導致專注力、情緒管理甚至創造力的不足,這也是為什麼筆者要跟大家說明讓孩子參加生態教育課程有哪些好的影響!

生態教育是什麼呢?

生態教育是讓我們學會和大自然做朋友。它不只是去看花草樹木或動物,而是要了解它們怎麼生活,還有彼此之間的關係。教育家常說:「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當小朋友觀察到一棵樹、一隻小鳥或一條小溪,就能發現世界充滿了合作與互相幫助。

生態教育的重點在於「理解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它不單純是環境知識的傳授,而是透過實際體驗,培養孩子對生命的敏感度與責任感。

這與 Howard Gardner 所提出的「自然觀察智能」密切相關:「人類天生就有觀察、辨識動植物與理解自然現象的能力,只是許多孩子因生活型態而漸漸失去這份敏銳。」

生態教育的角色,就是幫助孩子重新喚回這項智能,以及與生俱來的細緻感官能力。

從傳統教育到生態教育的轉變(應試教育 vs. 生活體驗)

傳統教育多半以「應試教育」為核心,著重知識輸入與考試表現,孩子多半學到的是抽象概念;隨著社會需求變化,「市場導向的技術人才培育」成為另一股條路徑,讓學生畢業後能夠迅速進入產業。但這些學習路徑,都有著同樣的局限,即是學習偏重在「知識或技術」,卻少了對自然、社會與自身生命的深層理解。

生態教育則補足「感知、價值與責任」的養成。比起背誦光合作用的公式,由孩子親手栽種的小樹苗,更能理解自然的運作、產生情感連結;技職學生已有專業素養,若能思考產業與環境永續的關係,也就更能面向國際,協助產業轉型。

正如作家理查洛夫所說,唯有透過自然經驗,孩子才能恢復專注與感知,並在知識與技能之外,培養出面向未來社會所需的責任感。

生態教育VS傳統教育

生態教育課程是什麼呢?

生態教育課程,就是把大自然的學習變成一門有系統的課程。它不像傳統課本只用文字和圖片,而是讓小朋友「走出去」,親自去觀察與體驗。

常見的生態教育課程內容有:

  • 森林探險:觀察樹木和昆蟲,學習牠們如何互相依靠。
  • 河川體驗:看看水裡的魚蝦,了解乾淨的水對大家的重要性。
  • 農耕活動:親手種植蔬菜,體驗食物從土地來的過程。
  • 環境保護任務:學會分類回收、減少浪費,成為地球小小守護者。

這樣的課程,能幫助小朋友把「知識」變成「行動」,從小養成愛護環境的習慣。

為什麼生態教育課程很重要?

對教育家來說,最好的學習就是從生活開始。透過生態教育課程,孩子能培養三個很重要的能力:

  1. 觀察力:學會細心看世界。
  2. 同理心:懂得尊重每一個生命。
  3. 責任感:願意為地球和環境付出行動。

這些能力,不只是現在有用,更會陪伴孩子長大,成為一個有智慧、懂得照顧別人的人。

生態教育課程的特色與價值

生態教育課程的特點,在於將學習場域從教室延伸到土地、森林、河川與社區,讓孩子用眼睛去觀察、用雙手去觸摸、用心去感受,在過程中學習知識,培養正確的態度與價值,教育從單向的「輸入」轉化為全方位的「體驗」。同時強調「做中學」,鼓勵孩子在栽種、觀察、記錄的過程中,將抽象的科學概念轉化為真實經驗。

例如,與其在課本上死記「水循環」,不如參與淨溪活動,觀察水質變化並記錄河川生態,讓學習歷程更深刻。

其次,生態教育亦能觸動孩子的「自然觀察智能」。Howard Gardner 所提出的多元智能中,自然觀察智能原本容易在都市生活中被忽略,但透過生態教育,孩子能重新學會辨識動植物、理解季節節律,並對自然產生情感連結。

這也呼應 Louv 在《失去山林的孩子》裡的觀察:孩子若長期缺乏自然經驗,會失去專注力與想像力,但一旦回到自然,專注與感知便能被重新喚醒。

道禾野外生態教育課程實際照片分享

生態教育課程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

生態教育課程對孩子的影響並非短暫的,而是深植於認知、情緒、社會互動與價值觀4個面向。這樣的教育不僅補足了傳統與技術教育的不足,更呼應聯合國 SDGs 全人發展 的精神。

  1. 認知發展
    孩子們在田間引水灌溉、搭建棚架,在過程中學會面對、解決問題。這種經驗式學習比單純課本記憶更能激發孩子的科學思維與解決問題能力,也強化了 Gardner 所說的「自然觀察智能」。
  2. 情緒與專注力
    越來越多實證研究也發現,長時間在室內、缺乏戶外遊戲的孩子,注意力不足症狀更為明顯。相反地,當孩子有機會在森林或草地奔跑,或者靜靜觀察昆蟲活動,身心狀態更容易恢復平衡,提升專注力與耐心。
  3. 社交與合作
    生態教育強調團體參與。無論農耕、淨溪還是生態觀察,孩子往往需要分工合作、互相協助。不僅能夠增進人際互動能力,也幫助孩子學會尊重他人的貢獻,這與 SDG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 的目標高度契合。
  4. 價值觀養成
    生態教育的最深層影響在於價值觀的轉變。當孩子親身體驗資源的有限性,例如灌溉不足時植物會枯萎,或垃圾未妥善處理時水源遭汙染,他們更能理解「尊重自然、節制使用」的重要性。
道禾小學/幼稚園的生態教育課程如何影響孩子

生態教育課程的實際案例與做法

生態教育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它不只是一堂課,而是孩子能夠親身體驗、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學習歷程。

在台灣,道禾實驗教育便是典型例子,課程設計從土地出發,帶領孩子進入自然循環與文化傳承之中。

以下幾個案例,展現了生態教育如何在不同年齡層逐步展開:

1. 農耕課程:從播種到採收的耐心與喜悅

在幼兒園,孩子從小番茄播種開始,天天澆水、觀察發芽與開花,,直到最後採收、品嚐,親眼見證「食物從土地而來」的過程。小學孩子們農耕時栽種的生菜,變成午間加餐的食材。這些過程不僅讓孩子理解農業辛勞,更學會耐心等待與珍惜資源。

2. 筏子溪生態淨溪:社區與孩子的共學

小學階段,社會課程老師引導孩子到筏子溪進行淨溪行動。孩子們戴著手套撿拾垃圾、學習水質檢測,了解水源被污染的影響。透過親身行動,孩子不僅明白「水是生命之源」,更感受到自己也能成為守護環境的小公民。這正好與 SDG 6「潔淨水與衛生」 以及 SDG 11「永續城市與社區」 目標相呼應。

道禾教育 生態教育課程實際案例分享-淨溪

3. 節氣課程:從日常生活與工作坊導入學習

在幼兒園,老師會帶著孩子曬紅棗、製作蘿蔔乾,讓孩子感受秋收與冬藏的節奏。這些看似簡單的勞作,其實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傳承:孩子從中理解,祖先如何因應季節變化保存食物,延續賞味期限,與自然共生。

4. 山水學課程:無痕山林的實踐

小學的「山水學」課程,老師帶領孩子定期走入山林,學習地圖判讀、野外安全知識,更實踐「無痕山林」原則。不留垃圾、不破壞植被、不打擾生物棲息、不帶走一花一草。孩子在登山體驗中,既挑戰體能,也培養尊重自然的態度,明白「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凌駕於自然之上」。

爸爸媽媽,想要了解 更多生態教務課程或入學道禾小學和幼稚園,歡迎立即聯繫

生態教育課程實際案例分享-山水學

家長如何幫孩子選擇生態教育課程?

在眾多生態教育課程中,家長常會困惑:哪些才適合孩子?其實,好的生態課程不在於規模大小,而在於是否能夠「持續、專業、生活化、反思導向」。

第一、注重長期規劃

一次性的戶外體驗雖然有趣,但效果有限。理想的課程應有循序漸進的設計,例如從幼兒園的簡單農耕(澆水、觀察),到小學的河川調查,再到高年級的山林探索,逐步加深孩子的理解與能力。唯有長期規劃,孩子才能真正內化自然敏感度。

第二、兼顧安全與專業

生態教育必須有專業師資與安全規範,才能讓孩子放心探索。例如山林課程要有基本的野外安全知識,農耕課程則需避免農藥與過度曝曬。安全是基礎,專業是保障,缺一不可。

第三、能否延伸到生活中

好的生態課程不應侷限於「上課時段」,而要延伸到孩子的日常。例如學校在課程中帶領孩子堆肥,家長也能在家裡一起進行廚餘分類;孩子學到減塑觀念後,可以主動帶環保袋去市場。生活化的延伸,才是真正落實永續的關鍵。

第四、是否培養反思與分享

生態教育的價值,不只是動手做,更在於「做後思」。老師若能引導孩子記錄觀察日誌、繪圖表達或在課堂分享心得,孩子便能從經驗轉化為思考,進一步建立價值觀與責任感。

在台灣,道禾教育正是一個典型案例。他們將農耕、節慶與藝術緊密結合,例如在春天播種、秋天收割,並配合節慶音樂、繪畫與手作,讓孩子透過感官與心靈全方位體驗自然。孩子在這樣的環境裡,不僅學會自然觀察智能,更懂得尊重土地、珍惜資源。這種課程設計正與 SDG 4「優質教育」、SDG 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SDG 15「陸域生態」 的精神不謀而合。

小提醒給家長:選擇課程時,不妨帶著孩子一起參觀場地、觀察課程氛圍,看看孩子是否展現好奇與投入。因為最合適的生態教育,不只是「父母認為好」,而是孩子能從中獲得真正的快樂與學習。

如何選擇生態教育課程?

關於生態教育&課程常見問題

1. 生態教育課程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科成績?

不會,反而會有效地提升學科表現。當生態觀察成為學習的一部分,閱讀、寫作、統計與專題探究都不再指是紙上談兵,進而讓學習有動機,理解也更深入。

2. 都市孩子也能接受生態教育嗎?

可以!校園花圃、陽台菜園、社區公園到城市水圳都是生態教室;再搭配數位工具做記錄與辨識,城市就是活教材。

3. 生態教育課程適合幾歲開始?

從幼兒階段就能開始,以感官探索與日常照護入門;國小再銜接觀察記錄、簡易實驗與主題專題,循序漸進最有效。

4. 生態教育和環境教育有什麼差別?

生態教育強調「關係與系統」——物種、環境、循環如何互動;環境教育著重「議題與行動」——節能減塑與公民參與。道禾把兩者整合:先理解,再行動。

生態教育是給孩子最長遠的禮物

《失去山林的孩子》提醒我們:若孩子遠離自然,他們將失去的不只是遊樂場,而是專注力、情緒平衡與創造力。生態教育正是對症下藥的解方,它讓孩子重新連回自然,透過觀察、體驗與反思,培養自然觀察智能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過程中養成尊重生命、珍惜資源的永續價值觀。

美洲原住民曾說:「我們不是從祖先繼承地球,而是向孩子借來的。」這句話提醒我們,教育的責任在於為下一代留下更完整的環境與更健康的價值觀。生態教育就是這份承諾,它不只塑造孩子的知識與技能,更幫助他們帶著感知、責任與世界公民的視野走向未來。

爸爸媽媽,想要了解 道禾的生態教育或申請道禾小學/幼稚園,歡迎立即聯繫